鲁网4月4日讯(记者 李海婧) “你从晨雾中走来,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你从晚霞中走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一心为民,全力助农,汗水洒满脚下的土地;寒来暑往,半生坚守,用爱写下最美的故事……”这首由高唐二中音乐教师葛凤丽谱写的歌词中的“你”,就是齐鲁时代楷模、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
【资料图】
她是农民的孩子,这辈子一直和农民打交道。从病虫害防治、良种推广、科技创新,到土壤改良技术推广面积200余万亩,累计节本增效6400余万元,她为家乡农作物增产增效不遗余力;从弱冠之年奔赴一线,到两鬓斑白扎根沃野,38年来她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将满腔热血倾注到服务“三农”事业中,一如她的口头禅“我是农民的女儿,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4月3日晚,“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举行。省委宣传部授予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咨询热线办公室主任杜立芝“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400万字的工作笔记,记了38年
“给庄稼治病就是在救命”
“和农民打交道要有两个‘真’:真心和真本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定加倍努力,让俺们当地老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鼓起来……”翻开笔记本,工作日常和心得密密麻麻、清晰明了。
岁月无声,服务有痕。杜立芝38年扎根一线,一个“农”字留在笔端、烙在心田。
1985年,杜立芝农校毕业后毅然返乡,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每天骑着一辆 28自行车穿梭在高唐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一线,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发挥所学让家乡摆脱贫困。
一开始,杜立芝的工作重心在于粮棉的生产与种植,但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1992年,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位大棚种植户拿着黄瓜秧火急火燎地到县农业局咨询黄瓜叶边变黄的原因。由于当时大棚是新生事物,杜立芝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我不知道”。看着大棚户失望地眼神,杜立芝的心被刺痛了。“国家拿着钱培养我上了农业大学,但是回来给老百姓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国家培养我们干啥。”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打磨成庄稼地里的“百事通”,绝不能再被乡亲们问倒。
从那以后,她开始了一条“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农技钻研之路。白天,她下村钻大棚,实地观察记录;晚上,她挑灯夜读各类农业报刊和书籍,总结技术经验。只要听说哪家农户的农作物患了疑难杂症,无论酷暑严寒,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去了解情况。在杜立芝看来,“农民真是把他们的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重要。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的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
38年来,杜立芝跑遍了高唐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她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接听电话6000多个,平均每年解决种植技术问题20000多个,把自己打磨成了农事上的“百事通”,成为了高唐老百姓问不倒的“杜站长”。
一项新技术 累计节本增效6400余万元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杜立芝始终坚信,农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补齐农业短板。
有一次,杜立芝在赵寨子镇开展技术培训的时候,听到不少群众抱怨:“这几年,种地用药量太多,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成本高了不说,用这么多药谁还敢吃啊,吃了不害人嘛!”“可是不用药,作物就容易出现病虫害,收成不好,大家的生活怎么办?”面对种地用药量太多的普遍问题,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农户的种植管理习惯。于是,杜立芝大力推广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加大行距、统防统治等大型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在病虫害防治的药品上进行创新试验,形成了几套低毒高效病虫害防治用药方案。
在她的努力下,全县引进大型施药机械229台,无人机施药机械60余台,统防统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14.6万亩,农药使用量减少了5%,防治效率提高了10%。
视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种植成本一直是老百姓最大的难题,如何降低土地使用成本、改良土壤质量也是杜立芝关心的大事。她着手研究土壤改良技术,不断尝试新的土壤改良技术,并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使用生物有机肥料作为改良土壤推广的几项重点技术,推广面积200余万亩,累计减少化肥用量约55万吨,化肥使用减量20%~30%,每亩可节本增效32元,累计节本增效6400余万元。
此外,她学习、探索,尝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机械深耕、种子包衣、控旺促壮、蔬菜无公害栽培等多种实用新技术,累计为种植户引进先进管理技术50多项,推广各类农作物瓜菜新品种20多个,推广面积达40万亩,为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推广蔬菜大拱棚一年三收种植、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等技术,推广面积20多万亩,亩均增加收入超4000元。
“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乡亲们就是我的家人,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我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38年来,杜立芝全身心投入农业发展,倾己所能,不断探索、尝试、推广新的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一个人到千百人
越来越多的“杜立芝”奔赴一线
在同事的记忆中,杜立芝几乎从未休过假,往往村民的一个电话杜立芝就会赶赴田间地头。杜立芝的手机号和微信号是公开的,近年来,电话越来越多,杜立芝一年的通话记录至少有6000多个,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30多个电话。
纵然浑身铁,能打几根钉?杜立芝意识到要解决高唐农业的发展问题,一个杜立芝显然是不够用的。“要帮助群众丰产丰收,必须带出一支支科技服务队伍,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支队伍,让无数个‘杜立芝’为民服务才是好办法。”
2018年,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杜立芝按照“党旗红、产业兴”的定位,建了12个镇街工作站、746个村级联络点,在送“技”入户的同时,为大家“手把手”传技术、讲经验,快速带起了一支惠农好队伍。如今,她培养的1000余名“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员和62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踏踏实实地活跃在基层一线传播农业技术。
团队成立后,在重大病害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的4月份,高唐县部分小麦出现了“条锈病”,有可能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杜立芝带领科技服务团队成员,48天里,每天工作10小时,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地毯式”排查麦田1000多亩,把病害控制在锈病孢子萌发之前。当年全县小麦丰收77万亩,亩产更是达到了451公斤,平均每亩增收21斤。
此外,她带领团队创新“宣讲+服务”模式,把宣讲与技术指导、志愿服务、走访调研等工作有机结合,创新了“马扎课堂”“田间课堂”等宣讲品牌,开通抖音号、视频号,集中制作各类视频232个,传播覆盖面达266万余人次,单个视频传播量超6万次,让党的声音和农技知识飞入百姓家,真正打通了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杜立芝”奔波在广袤的齐鲁大地,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乡野沃土里。目前,“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服务范围有效覆盖了当地近30万农村群众,指导农业生产10万余亩,每年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难题2万余个,帮助群众增收2000余万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21岁到59岁,那个38年来不曾改变的“杜站长”,用时代芳华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悄然绽放。
“不管以后的路多难走,为了老百姓的丰收,再难也要走到底。”这句承诺,她实实在在地践行了38年。如今,杜立芝仍然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田野……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