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愚公移山停顿怎样划分_对文言文 愚公移山 如何划分停顿-天天新视野

发表于: 2023-06-17 08:48:25 来源:互联网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资料图片)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5、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10、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1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1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白话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18、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19、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20、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2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22、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23、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4、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25、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26、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27、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28、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9、《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30、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31、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32、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3、扩展资料人物分析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34、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35、“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36、惩,苦于。

37、这里是意动用法。

38、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

39、迂,绕远、曲折。

40、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41、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2、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43、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44、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45、“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46、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47、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48、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49、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50、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51、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52、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53、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54、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5、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56、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57、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58、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

59、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60、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

61、“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6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

63、用“其”加强反问语气。

64、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

65、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

66、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

67、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6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